出了长安,杨征与四员副将,带领着精挑细选的五百名官兵,整肃车马,护卫着祥宁公主远嫁的车仗,栉风沐雨,不避艰险,一路向西而去。

据韩守礼在遗书中回忆说,这场送亲之旅,自一开始,就奇事迭出,显得怪异难料,似乎注定了凶险异常。

至于因何造成如此情状,又是何人从中作祟,韩守礼是在多年之后,经过一次次的深思熟虑,方才参悟明白的。

当时的他,只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。或者说,有一些非同寻常之处,令他影响深刻。

首先,杨征选定的护卫部队人数不算众多,但此次远行只是送亲护嫁,并不是兴师征伐,五百精锐官兵足矣。因此,杨征的选择没有错误。

然而,祥宁公主一出宫门,韩守礼等人便注意到,公主乘坐的马车旁,竟然随行着多达百人的护卫队伍!

如此一来,在杨征选定的五百护卫官兵之外,又增加了百人。

这些护卫皆身着黑衣,以黑巾遮面,腰间挂着细长而弯曲的战刀,完全一副夜行杀手的打扮。并且,他们一个个身材高大,孔武健壮,一望而知是些百里挑一的强悍武士。

面对这些公主的亲随武士,韩守礼等人的心中除了诧异之外,还升起了一股怨气。

明明自己的部队早已被指定为公主远嫁的护卫,临到出发了,内廷又抽调武士担任公主的近身亲随,这不摆明了不信任自己的部队吗?

并且,两支护卫队,两套指挥管束系统,很难将行动协调一致,日后相处中必然会发生冲突,届时朝廷已在千里之外,谁来解决矛盾?

就在众人愤懑之际,一名眼尖的军卒突然说了一句:“他们竟然是突厥人!”

韩守礼等人都听得出来,这军卒是在说那帮公主的亲随武士。

的确,当韩守礼等人再次仔细观察这些亲随武士时,发现其中不少人鬓角的头发呈现黄褐色,亦有不少人的眼睛的瞳仁呈现蓝色或绿色。

虽然他们皆以黑巾遮面,看不到面容,但这些显著的特征足以说明他们不是汉人,更非唐军官兵了,而是一帮儿异族武士。

当然,这些异族武士是否就是突厥人,仅凭远观是不能断言的,那首先发现端倪的军卒只是臆测了其身份。

不过,考虑到祥宁公主远嫁的对象正是突厥,此刻出现在宫城门口的异族人十之八九是突厥人。

“难道是突厥的兀布里汗先期派来了迎亲队伍?”韩守礼心中冒出这么一个牵强的解释。

但很快他便否定自己的看法。

公主远嫁,实属政治婚姻,只有在公主与兀布里完婚之后,两国才算是睦邻友邦。在这场婚姻未结成之前,突厥与大唐两国仍属敌对,故而突厥一方是不会提前将迎亲队伍派入大唐的。

再说,即便突厥一方不按常理,派来迎亲队伍,大唐朝廷也绝不会让他们进入长安,入驻宫城,更不可能令其成为公主的亲随护卫的。

完婚之前,公主仍是大唐的公主,而非突厥的王后阏氏,由突厥人来护卫,岂不是摆明大唐无人,而向突厥示弱吗?并且,如此仅让一帮儿陌生的异族武士为公主护驾,是否安全,都是个疑问。

然而,眼前出现的这帮异族武士,却是真真切切的。

为何会出现如此乱像?韩守礼等人一头雾水。

“不要理睬那些突厥人,待装运嫁资的车仗一出宫门,你等便去接了过来。”就在众人疑惑之际,始终稳坐马上,一言不发的杨征突然向韩守礼等人下达了命令。

韩守礼等人得令,不再理睬那帮突厥武士,而是专心等待宫中的禁军将嫁资车仗送出,他们便上前与之交接。

等待之际,韩守礼突然意识到,杨征方才的命令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,即杨征知道这些异族武士是突厥人。可见,杨征有事瞒着部下们,一如唐皇对他有所隐瞒一样。

虽然很想向杨征问个究竟,但在当时的情形之下,韩守礼只能暂将诸多的疑问抛到一边,先专心完成自己份内的差事。

待祥宁公主的马车及那帮儿护卫的突厥人走过之后,又过了一小会儿,宫城的大门口出现了一对禁卫骑兵。在他们之后,是一车车蒙盖着厚实红毯的陪嫁资财。

看到嫁妆车队出来了,杨征对身旁的韩守礼说道:“去吧。”

韩守礼闻言,催动胯下战马,带着身后军卒直向那车仗队趋近。

然而,当他们靠近车仗时,迎接他们的却是禁卫骑兵们明晃晃的马刀。

那队禁卫骑兵面对着韩守礼等人,一字排开,纷纷抽出马刀,直指韩守礼等人,阻止他们更近一步。

见此情形,韩守礼等人有些不知所措,但出于军人的本能反应,他们也纷纷抽出各自的兵刃,随时准备应战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